扬州西装推荐结婚定制-扬州西装推荐结婚定制店
结婚各地方的习俗
以下为各地婚俗,随时代不同,稍有不同,具体如下:
上海:定亲———排定“八字”,准备彩礼
嫁娶———唱“哭嫁歌”,中途颠轿
纳彩———金芽玉尘,早生贵子
迎妆———送“子孙桶”,忌讳送钟
拜堂———吉时成亲;吃暖房———宾客敬酒
吵新房———嬉耍新娘;回门———三天后回娘家
北京:新郎虚箭射新娘 同房先要吃饺子
按照传统的方式北京地区人士说亲时,要先托媒人往女家问名,将男女生年属相相合,只要双方生肖并无相冲,即可合婚。
婚约确定后,男家便要择吉日,带备红柬(婚书)举行订婚礼,男家要给女家送上衣物,首饰,洋酒及果饼等礼物,叫 " 过礼 " ,但这只是 " 小定礼 " ,婚期前一个月,得送 " 大定礼 " ,一般是吃的,穿的,及洋酒及活鹅,样样俱全。
至吉日临近,男家还要给女家送上 " 催妆 " 礼,计有猪羊肉,干面,年糕等。其中 " 肉 " 是要女家割离骨肉,让女儿出嫁,年糕则是女儿出嫁后步步登高之意。
女家在男家 " 催妆 " 后,便要立即将嫁妆送往男家,以装设新房。
新娘到达男家进门前,新郎会手持弓箭,于新娘脚下虚晃三下,借以驱除邪妖,之后新娘跨过火盆,方可进门。
然后,新郎新娘双双拜天地,入新房 " 坐帐 " ,并一起吃 " 子孙饽饽 " (饺子)及长寿面,并饮交杯酒等。
婚后第三天,新姑爷陪伴新媳妇回门,叩拜岳父母。
贵州侗族: 踩脚后跟试情意和火把迎亲
“踩脚后跟”是贵州东南一带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种活动。侗族小伙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,他就会在赶场的时候,悄悄地跟在对方身后,故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跟。对方被踩了,回过头来觉得这个小伙子自己中意,便会跟着对方走,一直走出场外,两人悄悄细谈。如果自己不中意,就假装不知道,不去理睬。踩的人发现对方不跟出来,也就作罢,再进场另觅对象。
“踩脚后跟”是贵州东南一带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种活动。侗族小伙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,他就会在赶场的时候,悄悄地跟在对方身后,故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跟。对方被踩了,回过头来觉得这个小伙子自己中意,便会跟着对方走,一直走出场外,两人悄悄细谈。如果自己不中意,就假装不知道,不去理睬。踩的人发现对方不跟出来,也就作罢,再进场另觅对象。
天津婚俗
天津的婚俗在外地人看来是颇觉热闹有趣的。新婚之家大门两旁的红双喜字,嫁女之家贴的单喜字,向人们宣告了新婚的喜讯。这红纸金色喜字把婚事的红火喜庆气氛,把人们的欢乐心态都浓缩其中。
然而解放前,在红喜字贴出之前和结婚之日,却有着繁琐讲究的婚姻礼俗过程。那时天津民间的婚姻俗基本遵循着古代六礼程序。先是媒人说合,然后下聘礼定亲,最后择吉日接。也有少部分人家实行新的文明结婚方式。
那时富裕人家办婚事,最爱铺张奢华,追求体面热闹。男家下聘礼时,有的女家还请吹鼓手吹起唢呐接,亮礼给亲友看,吃一顿喜面。下聘之后,如果男家礼聘重,女家也要准备很重的嫁妆。嫁妆多得有48台。最少的嫁妆也必有一个喜桶一对灯台。临到嫁娶之前3天,女家要在院子里吹起唢呐亮嫁妆。男家也要在院子里吹起唢呐亮轿。晚上要让童男童女围着花轿边转边唱喜歌,叫童子转轿,引来观者满巷。
迎亲结婚之日当然是最热闹的时候。男家的花轿在旗罗伞扇仪仗和吹鼓手的陪同下,抬到女家门口打催妆。头蒙红盖头、上下里外一身红的新娘坐进花轿,怀抱一只装着枣、栗子的大瓶子,被吹吹打打、热热闹闹的迎到男家。花轿后面跟着的送亲人中还有一个夹着凉席、抱着公鸡的童男和一个抱着大瓶的童女,据说抱鸡意在拍鸡使鸣以避邪,凉放到新房窗台表喜泰吉祥。两只瓶寓双双平安之意。黄昏时,花轿停男家门口,男家大门关闭,以为避邪气,新娘喊妈妈开门,实际也是改口称妈的仪式,这时门才开。一对新人拜堂行礼之后,各抱包着贴金红纸的金砖一块,并肩坐帐,交换金砖,放进斗里。然后新郎用秤杆挑开新娘的盖头,一对新人正式见面,算是明媒正娶,再就是闹洞房、分大小等细节。在亲、拜堂等仪过程中,司仪、伴娘的喜娘要求是夫妻子女俱全的全可人。全可人在每个仪式细节中念这祝福的喜歌。
婚礼后的第四天,还有四回礼仪。新娘带新郎回娘家。旧时四回时,新娘要带回贞节红(处女红)布,当众交给亲娘摆到祖宗供桌前,这是特殊的习俗。
解放前,天津由于受九国租界地外来的习俗的影响,已有一部分人家采用新的文明结婚方式。介绍人把男女青年及双方父母带到戏院看戏,双方借机对面相亲。然后按旧例下聘礼订婚。迎亲不用花轿用轿车。新娘不是旧式打扮,而是头戴白纱,身穿拖地白群,由童男童女拖纱,在教堂或礼堂举行结婚典礼。
解放以后,天津婚俗就大大简化了。不查八字,不做花轿,不吹吹打打,中叩拜天地,不验贞节红。男经人介绍在公园或**院见面,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了解,男方给女方某种礼物订亲。双方商定备住房、家具、衣物,办好结婚登记手续,选个双日,贴出喜字,就迎亲结婚。近几年来,天津的婚礼习俗仍然是简化的趋势,男女双方量力而行。
云南彝族--奇俗婚宴跳跳菜
云南大山里的彝族,有一种被称为"跳跳菜"的婚宴. 这种喜宴上菜的过程仿佛是高难度的杂技和舞蹈。为首的大师傅率众师兄弟,双手拱揖,面对宾客亮相,先拜天地"三界"神仙,次拜列祖列宗"三明"先祖,再拜吹唢呐的诸乐师,向他们深鞠一躬,希望配合默契,上菜成功。
然后是鲜明、嘹亮的唢呐齐鸣,大师傅们次第从厨房鱼贯而出,臂搭肩顶,头顶置案,表演着哑剧,幽默而滑稽,一前一后,一张一合,互为配合步姿,一步步地进入宴席。动作要轻松、优美、流畅、连贯,落菜时先放哪碗,后放哪碗,全有固定程序。此时,大家紧张,兴奋的心弦刚一松弛,后边又接上来第二对、第三对……。 险哪!多达一二十个盛满了菜肴的碗,放在一双手臂上还兼跳着舞步,弄着怪相,别小看托盘,分量可不轻,非一个壮汉绝托不起来,稍有不慎,扣地一盘,那可要在众人面前丢脸,这真是顶尖民间大师级的表演赛。 最精彩一幕是用10根手指,每指顶一碗菜,叫"空手叠塔跳",上菜时,双手两肘要有各种动作,前伸,侧展,左拐右扭,双脚踢踏节拍,在乐曲中跳着舞上场,此时,宴乐达到高潮,两位搭档忽前,忽后,忽左,忽右保驾护航,观众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盯着看,但却没有一滴油汁溅下…… 更奇的是"口功送菜",口中衔两柄铜勺,内中各置一大碗菜,口功、臂功、腕功、指功齐用,绝不亚于杂技分毫。 宴桌上每一碗菜都是全棋中一粒"子",各有定位。一招一式,一起一落,皆自成韵。
僳僳族有趣的婚礼
婚礼,在不同的民族中,各有特色。云南腾冲僳僳族的婚礼分 “送亲”、“婚礼”两部分举行。
送亲
随着数支火药铜炮枪齐鸣,新娘由自己的姐妹兄弟、叔伯婶娘等直系亲属二十四人组成的“高亲”队伍陪伴着,在一位穿着打扮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女朋友伴随下,向男家出发。一路上,人马浩浩荡荡,铜炮枪遇水鸣几次,过桥放几枪,充满热闹的气氛。将到新郎家,迎新的第一批人马,送上水酒,大家喝上几口又继续进发。随后第二批迎亲队伍又到来,送来了晌午饮食,“高亲”队伍吃喝之后,又风尘扑扑,赶到新郎家。
婚礼
随着阵阵鞭炮声,热闹非凡的婚礼正式开始。新郎、新娘在主婚人——“总管”的指挥下,双双向祖宗行礼,然后共同吃两碗饭、两碗肉、两碗酒,再与亲属:“高亲”共进晚宴。宴席以吃肉(“高亲” 特别受优待,一人一斤)喝酒为主。凡是参加婚礼的客人,要喝三碗酒。酒足饭饱后,婚礼便进入高潮。除新朗新娘外,在“梆梆头”的领唱下,参加婚礼的男女老幼,或者在堂屋里围绕着火塘,手拉着手,载歌载舞,跳起“梆梆舞”。
“梆梆舞”主要由“梆梆头”领唱(梆梆头一般五、六个。少者二、三,多者十几个,由长者或本寨有声望、懂舞的人充当)。领唱者一般只唱两句,每句七个字,男女老少合唱。群舞者重复“梆梆头” 领唱的词。结尾句,群舞者可唱高八度。歌词内容大都是新郎、新娘成长的过程以及他们的优点和一些庆喜的词句。
对客人的招待,根据主人的财力而定,有一天招待三餐酒饭的,也有招待四次的。第二天晚上继续跳“梆梆舞”。第三天亲朋吃了早饭,纷纷告辞。到此,欢乐的婚礼才告结束。
青岛婚礼习俗
青岛的旧风俗礼仪很多,随着社会的进步,一些繁琐的风俗礼仪也已被革去,下面是笔者对目前的青岛婚俗的略记,共有兴趣的读者参考:
新娘出门不得回头招手
新娘出门不要哭泣,一方面会不吉利,另一方面是破坏新娘妆面,
下车时,新郎和新娘要从车的同一侧下,不要分开下,否则不吉利
有身孕这不宜参加婚礼
在新娘家吃水饺时,碗内要留双数。
青岛地区的婚姻风俗?与山东省其他地区大体相同。男子结婚称“将媳妇”,女子结婚称“出门子”。结婚礼仪除特殊情况外,要经过说媒、相亲、订婚、送日子、娶亲等多道手续。
说媒
也叫保媒”,由媒人为男女两家介绍,缔结婚姻关系。媒人可以是亲友、熟人,也可以是专门的媒婆,他们按照门当户对、年龄般配、家境相当等基本条件,往返男女双方家中说合,一般是对男方要求条件要高一些。若双方有意,则由男方向大家提亲。向女家提亲的人越多,女家越感到荣耀,即所谓“一家女百家求”。如女方向男家提亲,则会被讥讽为“闺女嫁不出门了”。旧时,若双方满意,两家男女要互挽年庚帖子,把男女双方的出生年、月。日、时各写在上面,字数还必须是双数。请算命先生“合婚”,推算双方属 相和生辰八字是“相生”还是“相克”,如不相克,才可商议结亲的事。
相亲
旧时,新婚夫妻在侗房揭盖头时方能见面。为了防止受媒人欺瞒,女方父母只能暗地里打听,了解男方的相貌、年龄与媒人说的是否相符,同时还要打听男方的为人和家庭境况。如今相亲己成为公开的必不可少的程序。
温州婚礼习俗
讨欢彩
结婚求吉利,讨好兆,称红喜事,庚贴用红纸,礼品中必有红喜蛋,蛋呈圆形,谐为“状元”,并与红枣(早)、花生(生)、桂(贵) 、莲子(子);合成“早生贵子状元郎”彩话。婚后,将此蛋果连同喜糖分送亲邻。嫁妆、重盛、门窗均贴上红双喜或吉祥图案剪纸。
请庚帜
旧时,媒婆奔走于男女网家之间说合,并代男方往公家请庚帖(生辰八字)。男家将庚帖置于灶神香炉前,三日后卜吉合婚。七日内家中平安无事,由媒人将男庚贴送至女家,亦经卜吉,合则议聘,不会将庚帖退回。
定亲
旧时定亲分“小定”和“大定”。定亲前议定聘金,聘金多寡决定嫁妆丰薄。“小定”聘物多为金戒指一对,及糕饼、鱼肉等礼品;女方回送江西瓷碗一筒十只,以“碗”谐“稳”,含“百年好合”意,另有红枣、花生等、“大定”为正式定亲,主要送聘金和龙凤婚书、女方收起男婚书,另一份填写后装入原帖盒,交媒人送回男方。“
大定”与“送日”常并合进行。即男方同时将迎娶日期告知女方。
嫁娶
嫁前一日,女家设宴待客。择吉辰在中堂为新娘绞去面毛,谓“开额”,母亲为女儿加笄,谓“上头”、婚娶日,男方先迎取嫁妆。而后迎亲队伍启行、女家母女、姐妹、姑嫂哭别、内容通常为:留恋父母,劝勉女儿或诉说怨苦,各地均有《哭嫁歌》流传。
花轿至男家,由傧相念赞,按赞诗内容举行拜堂仪式。新娘由两个“利市人”用贴有红双喜的新米筛遮护,跨过火盆至中堂,与新郎同拜天地,众撒以红绿米,红花生。礼成,入洞房,吃“和同饭”,饮“交杯酒”。毕,中堂开筵、第一桌左上首,谓之“头位”,例由岳父或舅父坐。
闹调房
谚云“七日洞房无大小”,结婚之日闹房尤烈。亲友至,新娘敬烟奉茶。客人瓷意调弄新娘,出难题,索礼物,常发生羞辱新娘新郎、主客各不欢悦情事。建国后,闹洞房较往昔文明,若遇客人有越轨言行,陪人或长辈出面调解。近年此俗已趋淡化。
部分地区有唱歌祝贺习俗,如“三字竖起本是川,百年夫妻好姻缘;夫妻双双成好合福禄寿禧共周全”。
坐筵
即婆媳交家仪式,婚后三日举行。中堂设筵,上为朝天主位,下为关封位,旁设女宾席。吹班乐作,新娘立主位,婆立关封位,女宾人座、乐曲声中,婆媳互换位置,新娘以主人身份向宾客行见面礼。
文明结婚
“五四”运动后,部分人结婚仪式仿效西万国家,请地万名流为证婚人,主持婚礼,双方家长称主婚人。婚礼开始,新郎西装革履,新娘穿白色礼服,在乐声中并肩 进场。证婚人、主婚人及新郎、新娘俱在婚书上盖章,婚者互换戒指、互相鞠躬致意,继而证婚人、主婚人与新致词。
解放后,婚札更简朴。干部结婚只摆茶点。70年代,婚俗趋繁。订婚时男方要送金饰,女方回赠衣、鞋。双方分喜糖给亲友。结婚时,女方多数带缝纫机、自行车等“四大件”。至80年代,一些经济发达地区,攀比之风严重,聘礼高者,金饰达500克、聘金万元以上,女方回以高档西服、摩托车等;结婚时,女方还带彩电、电冰
箱、立体双频道收录机等“新五大件”。
闽台婚俗-茶礼
在我国,茶与婚姻有着密切联系,早在明朝时就有“订亲茶”的记载。清代人福格在《听雨丛谈》卷八中说:“今婚礼行聘,以茶叶为币,清汉之俗皆然,且非正室不用。”与茶有关的婚俗,最有趣的当推闽南和台湾。
闽台婚姻礼仪总称为“三茶天礼”。“三茶”即订婚时的“下茶”,结婚时的“定茶”,同房合欢见面时的“合茶”。
在旧社会,男方随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亲、相亲,女方的父母就习惯叫待字闺中的女儿端茶待客,茶杯斟满后,依辈份次序分送到男方亲客手中,由此拉开了“相亲”的序幕。男方家人乘机审察姑娘的相貌、言行、举止,姑娘也暗将未来夫君打量一番,当男到女家“送定”(定亲)时,由待嫁女端甜茶(闽台民间叫“金枣茶”),请男方来客品尝。喝完甜茶,男方来客就用红纸包双数钱币回礼,这一礼物叫“压茶瓶”。到了娶亲这一天,男方的迎娶队伍未到女家,女家就要请吃“鸡蛋茶”(甜茶内置一个脱壳煮糖的鸡蛋)。
男方婚宴后,新郎、新娘在媒婆或家人的陪伴下,捧上放有蜜饯、甜冬瓜条等“茶配”的茶盘,敬请来客,此礼叫“吃新娘茶”。来客吃完“新娘茶”要包红包置于茶杯为回礼。结婚成亲的第二天,新婚夫妇合捧“金枣茶”(每一小杯加两粒蜜金枣),跪献长辈,这就是闽南、台湾民间著名的“拜茶”,也是茶礼在婚事中的高潮。倘若远离故乡的亲属长辈不能前往参加婚礼,新郎家就用红纸包茶叶,连同金枣一并寄上。
在闽南、台湾,茶树是缔结同心、至不移的象征。
结婚照拍摄要和摄影师有哪些互动?
△提前做好沟通
如果你觉得自己找的影楼和摄影师很靠谱,就完全凭他发挥,那你就错了。摄影师都是按套路来,给你设计的动作和选择的景色和别人都一毛一样的,到时候去影楼拿婚纱照的时候可千万不要拿错了。
建议在选好摄影师之后,先和摄影师沟通一下,比如你是想多拍一些室内的景,还是室外的景,自己有没有觉得不错的婚纱照的照片可以拿来供摄影师参考,或者如果有朋友也出镜,你们想设计出一个故事感的婚纱照,都要提前和摄影师沟通。
他如果同意可以搞定,你们就拍。他要是嫌麻烦,只是想赚钱,并没有觉得你们拍婚纱照是件重要的事情,那赶紧换人,换店,以免几大千花了,拍出来不满意再后悔就迟了。
△衣服可以自己带
我记得我们选衣服的时候,我的婚纱还都挺好看的,但是我老公太瘦了,西装都撑不起来,他们又不能提供我老公的尺码,我们就自己买了两套衣服。
一套我老公自己的西装,一套是情侣的户外T恤。
影楼是会同意我们穿自己的衣服的,毕竟他们还省的洗了呢。衣服很重要,什么衣服搭配什么景色,这样拍出的片子才好看。
△拍摄时忽略摄影师
不要总是可以的摆动作,也不要听摄影师的摆一些刻板的动作,主要是你俩非常有爱的互动,你们一起跳也好,一起欢笑也罢,一起牵手散步、接吻、拥抱都可以的。
让摄影师去抓拍瞬间的美好,更加真实,更加上镜。
我记得我们拍摄最后一组衣服的时候去的骑马场,那时候我和我老公和马玩嗨了,那一组照片中我们笑的最真实,只是看照片,就觉得这才是美好的爱情。
△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
我们在拍海滩那一组衣服的时候,我就提议摄影师想俩人坐在岩石上,来个远景。摄影师说那就看不清楚你们的脸了,我说,脸不重要,情景美就好。
结果照片出来,我们人很小,在一望无垠的大海边,两人年轻人迎着落日,一起牵手共度人生,故事性很强烈。
另外,在拍丛林的时候,我提议骑在老公的脖子上爬树,摘果子,摄影师也同意了。我们玩的很开心,照片一出来,就像两个穿着婚礼礼服的小淘气,还没有摆脱天真的稚气就要步入婚姻的感觉。
总之,你有想法就及时和摄影师沟通,他们会尊重客户的意见,并和你一起完成拍摄的。
扬州三月份温度大概是多少
扬州三月冷不冷?扬州三月平均温度是4℃~13℃。
白天平均13℃,建议穿套装、夹衣、风衣、休闲装、夹克衫、西装、薄毛衣等保暖衣服。夜间平均4℃,建议穿风衣、大衣、夹大衣、外套、毛衣、毛套装、西装、防寒服等保暖衣服。
江苏三月平均气温最高的城市是常州(20℃)、南京(20℃)、镇江(20℃)、常熟(20℃)、丹阳(20℃)、高淳(20℃)、江宁(20℃)、金坛(20℃)、句容(20℃)、六合(20℃)
谁知道洛宾王的资料?
是骆宾王吧
骆宾王
作者: 骆祥发
骆宾王(619—约687),字观光,唐朝婺州义乌(今浙江义乌)人。幼年即资质颖悟,聪慧过人。7岁时即景赋《咏鹅》诗,一时传遍乡闾,誉为神童。晚年参加徐敬业扬州起事,并写下了著名的《讨武氏檄文》。
骆宾王作为“初唐四杰”之一,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,革新初唐浮靡诗风,开辟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,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,长期来受到人们的赞誉。他一生著作颇丰,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、作家,一个政治上很有抱负却长期怀才不遇的小官吏。
江南神童 齐鲁才子
唐高祖武德二年(619),也就是唐代开国的第二年,骆宾王诞生在乌伤城外的骆家塘小村子里。
骆姓是古乌伤望族,早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,就出过骆俊、骆统等著名人物。骆宾王的祖父和父亲,都是饱学之士。他们望子成龙,根据《周易·观·六四》:“观国之光,利用宾于王”的意思,给小儿取名宾王,字观光。用意是期望小生命长成后,能体察民情,辅佐君王。不久他父亲骆履元上京谋仕,把儿子的抚育教养,留给自己的父亲和年轻的妻子。
为了使期望成为现实,祖父对骆宾王的教育非常用心。当他开始咿哑学语之后,就教他朗读简易诗文。到了五、六岁时,不仅熟记多首诗文,在祖父的指点下,还能吟句联文。
转眼到了七岁,一天,祖父的一位朋友远道来访。席间,祖父谈起教孙读书的乐趣,就把宾王在吟诗习文方面的灵悟表现,情不自禁地一一道出。客人听着,捋髯而笑,心里似乎不太相信。饭罢,祖父带宾王陪客人外出漫步,领略农家幽静的田园风光。当他们走过村边的一口池塘时,看见一群白鹅正在塘中戏水。有的拍翅追逐,有的引颈高歌。白毛翻腾,清波荡漾,煞是好看。客人心里一动,就把小宾王拉到身边,指着塘中的景象,附耳对他说:“你能把白鹅戏水的情景做成一首诗吗?”宾王听罢,向塘中凝视片刻,略一思索,就用清脆的童音大声念道:
鹅,鹅,鹅,曲项向天歌。
白毛浮绿水,红掌拨清波。
短短18个字,把一群白鹅戏水的神态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。形象是那么生动,意境是那么清丽。“白毛”、“红掌”,“绿水”、“清波”,于用词准确,对仗工致之中,又流露出童稚的天真浪漫。客人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,他一把把宾王抱在怀里,激动地说:“你真是一位神童!”
骆宾王七岁咏鹅的故事,迅速传遍遐迩,为此,他博得了江南神童的美誉。
骆宾王的父亲外出谋仕,经过几番拼搏,终于京试中式,被任命为博昌(今山东博兴)县令。大约在10岁左右,骆宾王随母北上,寓居父亲的任所。
骆宾王的父亲为了给儿子实施严格的系统教育,一方面他亲自督导,让宾王继续承接家学的传统。另一方面,他又把宾王送进博昌县学馆,接受齐鲁学风的熏陶。同时还让儿子多方接触当地的学界名流,使他在广泛的交流切磋中,提高和深化自己的学识。通过这种多渠道、多层面的严格教育,加上骆宾王资质颖悟,学习刻苦,态度虚心,所以学业进步很快。在日后写的《上兖州崔长史启》中,骆宾王回顾自己在博昌学习的情事,详细谈到由于接受父亲的严格训导,各方面规范自己的言行,学习非常专心,态度极为刻苦。所学的内容也十分广泛,不仅有儒家的经典、诸子的学说、名家的诗赋,而且还涉及兵书、术数、方技,乃至三教九流的诸多学问。最终使自己成为“虽不能纵逸韵于霜皋,唳野致九天之响;而颇亦蓄余芬于露薄,垂薰有十步之芳”的著名学者。
总之,通过在博昌的多年苦读,骆宾王已经从一个江南神童,成长为一名齐鲁才子。他不仅学识渊博,而且赋诗作文,得到当地学人的交口称赞。他在齐鲁大地的才子林中脱颖而出,成为一名佼佼者。但就在这个时候,一场厄运降临到他的头上:正当英年有为的父亲,突然病任上。这时骆宾王年仅十七八岁,还缺乏处世经验和应变能力。幸亏骆履元为官清正,做人刚直,深受当地父老乡绅的拥戴,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,帮助孤儿寡母料理丧事。接着骆宾王停学守孝,待到三年服阕,家计已十分艰难。为了解决一家人的温饱,也为了自己的仕途前程,骆宾王决定上京赴试。期望春闱一搏,鹏程万里,然后辅君佐国,建功立业,以实现祖、父对自己的热切期望。
仕途艰难 隐居兖州
骆宾王入京应试,是在22岁那年的秋天。
试前,他把家移居到兖州的瑕丘县,投靠父亲生前的好友韦明府(唐时称县令为明府),然后直奔长安。骆宾王对自己的学识颇为自负,以为春闱一搏,即可雁塔题名,获取功名。他对科举场上的种种流弊,诸如请托、通关节、私荐、场外议定之类,不屑一顾。考试前后,人家忙忙碌碌进行院外活动,他却悠闲自得地饱览京、洛名胜。
然而考试的结果,竟是名落孙山!
这一下骆宾王慌了手脚,他第一次体味到现实生活的冷酷无情。个人的前程、家庭生活的改善、父辈师长的热情期待,都成了泡影。下一步该怎么办?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辗转思付之后,他决定南下义乌,向亲人求援。
在外流浪的游子,投入了久违的故乡怀抱,受到家人和亲友们热情地接待,使他真切地感受到亲情的温暖。但这时母亲和年幼的弟弟正在远方翘首等待。他不能在故乡多作逗留,于是匆匆赶回瑕丘,和一家人团聚。此后他以更务实的态度潜心书海,闭门苦读,为迎接第二次试场拼搏作充分的准备。
几年以后,骆宾王终于在长安出仕了。
这次谋仕的经过及其所担任的职务不清楚。从自传体长诗《畴昔篇》中所描述的生活境况来看,大约是权门幕僚之类。但仅仅过了几年,就遭人排挤,受到诬陷,罢去了官职。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,使骆宾王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。幸好有人出来帮忙,推荐他到道王李元庆府中担任新的职务,才算摆脱了困境。
李元庆是唐高祖李渊的第16个儿子,唐太宗的异母弟,封道王,其时正任豫州刺史。他对骆宾王的学识十分赞赏,当宾王在他府中任职三年之后,特地下了一道手谕,要宾王“自叙所能”。目的是希望骆宾王自陈器识才情,作为任满提拔举荐的依据。这是唐初任用官员的普遍做法,但骆宾王认为这样做有自我吹嘘之嫌,会使虚夸浮饰之人乘机而入。所以回书李元庆,不愿奉命。骆宾王这样做,固然表现了他刚直的品质,但也违悖了李元庆的初衷。此后李元庆对此事不再过问,根据唐制在诸侯王府中任职时间不能过长的规定,不久骆宾王就离开道王府。
在官场混迹将近十年,目睹宦海中翻滚的污水浊浪,骆宾王对继续谋仕不再感兴趣。于是返回第二故乡兖州,决定过耕读自娱的隐居生活。他经常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,悠游山水,饮酒赋诗,开头一阵,生活过得很舒坦,也创作了大量反映山水情趣的隐逸诗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的经济越来越拮据,最后到了“糟糠不赡,箪笥无资”的地步。一批要好的朋友,有的出外谋仕,有的改任他乡,使他的心境也一天比一天落寞起来。
骆宾王闲居兖州,前后一共12年。这是他一生中第一个创作高峰,为列名“四杰”奠定了基础。特别是最后几年,由于生活艰难,加上母亲和自己身体都不好,这种病困穷愁,反映在诗文中,显得意蕴深厚,感情真切,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,博得时人的交口称赞。
生活实在坚持不下去了,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,骆宾王只好改变初衷,重谋出仕,于是他给司列太常伯兼右相的刘祥道等一批朝廷大员写信,企求引荐。大约是由于他的文坛声誉,不久就被举荐入朝对策。这年骆宾王已经49岁了,他白发满头,重上长安,开始了又一轮多灾多难的仕途生涯。
再度遭谴 从军边塞
骆宾王风尘仆仆来到阔别十七八年的长安,经过对策考试,终于中式录用,被授予奉礼郎。品秩为从九品上,任务是朝廷举行朝会、祭把典礼时负责君臣版位的安排和各种祭器的摆设,以及仪式开始时做做赞导和主持鼓吹。让一员文坛宿将去做这样的工作,的确是才非所用。好在这时的骆宾王,经过几十年的宦海浮沉和齐鲁穷愁之后,心地已经平实多了。只要一家人的温饱能够解决,职位的高下并不在意。公事办完,和诗友切磋诗艺,议论文章,生活过得倒还自在。
大约是诗文界有地位的朋友举荐,骆宾王担任奉礼郎不久,又兼任东台详正学士。后者是学术机构的职务,地位与影响比奉礼郎为高。
骆宾王的耿介刚直、嫉恶如仇的豪迈性格难免得罪权要,并遭群小的嫉恨。担任奉礼郎的第三年,又遭人排挤,被罢了官职。
正当骆宾王进退维艰的时候,西北边境发生了战争,吐蕃大举寇边,占领了西域的大片土地。朝廷派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,率兵进讨。于是骆宾王上诗给朝中掌管人事的大员,要求从军以自效。很快得到吏部同意,于当年七月离开长安,开始了穷沙极漠的军旅生涯。
薛仁贵孤军深入吐蕃腹地,结果全军覆没,只得议和而归。因而整个西北前线都笼罩着失败的阴云。骆宾王从军的动因虽由罢官引起,但他的内心深处却激励着爱国的激情。他在《从军行》中高喊:“不求生入塞,惟当报君!”大有投笔从戎去,马革裹尸还的英勇气概。在此时创作的别的一些诗歌中,也都表露了这种心声。但当他到了天山脚下的安西都护府之后,目睹将士低落的情绪,塞外荒凉的自然景色,既没有胜利的喜悦,也没有激烈战斗的刺激,他的心境也就渐渐地落寞起来。从军初期流溢出来的壮志豪情逐渐消退,最终只留下无尽的悲凉了。
虽然骆宾王立功边疆的理想没能实现,但军旅生活的亲身经历,使他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。天山积雪、交河绝塞、戈壁流沙、边庭落日,加上戍楼烽火、野气狼烟,拌和着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思和羁旅的感慨,凝铸成一首首情真意切的军旅诗歌,成为有唐一代边塞诗的先声。
不久,骆宾王离开西域,随军入滇,参加姚州(今属云南)境内的平叛战斗。这场战争进行得很激烈,唐军在几天内就取得了胜利。主帅向朝廷报捷的几道文书都由骆宾王起草。战争结束,骆宾王跟随主将入朝献捷,得以和老母及家人小聚。因为他还在服役期中,不久即奉命入蜀。
骆宾王在四川担任的大约是军中的幕府书记之类,主要负责文字工作。高级将领和地方官佐都愿和他接近。蜀中山水,历来为文人骚客所向往,骆宾王尽情邀游各地的名胜古迹。峨眉山秀丽的风光,诸葛孔明的八阵图址,李冰父子的都江堰,以及司马相如的琴台,卓文君的酒肆,他都一一亲临光顾。所见所感,融人诗歌,掀起了他创作生涯中的又一高潮。
骆宾王在蜀中停留了两个整年,56岁那年的冬天,他返回长安,总算结束了漂泊不定的从军生涯。
十年不调 诬赃下狱
骆宾王回到长安,吏部按绩考核,量功补过,授予他一个武功县主簿的职位。和十年前对策入选所授的奉礼郎,同属九品,仅增二阶。长年漂泊边庭,历尽艰辛,却落得这样的结果,心里难免耿耿。
就在武功主簿任上,骆宾王的著名长诗《帝京篇》写成,一时朝野传诵,誉为绝唱。不久,调任明堂县主簿。明堂是京县,品秩有所提高。这年底,母亲病故,骆宾王离职守孝。待三年服满,补授长安县主簿。几个月之后,他突然被提拔重用,担任御史台侍御史。这是骆宾王一生中最高的职位,是“纠举百僚,推鞠狱讼”的朝廷监察官。骆宾王以刚直不阿、嫉恶如仇的态度治事,自然受到别人的忌恨。上任还不到半年时间,就以“赃罪”入狱。也就是说有人告发他在长安主薄任上有贪污行为。
骆宾王在狱中受尽折磨,知情人慑于诬陷者的*威,不敢为他伸冤。絷狱期间,他写下了一系列诗赋,控诉司法的腐败,抒发内心的郁勃,表明自己的清白。最有名的有五律《在狱咏蝉》:
西陆蝉声唱,南冠客思侵。
那堪玄鬓影,未时白头吟?
露重飞难进,风多响易沉。
无人信高洁,谁为表予心:
整首诗托物寄兴,借蝉自喻。蝉儿居高饮洁,品性高雅,但却受到秋风秋露无情地摧残,使它欲飞不能,欲响无声。“无人信高洁,谁为表予心。”这扯心裂肺的呼喊,喷射出骆宾王满腔愤怒,读之令人心神为之震憾。
骆宾王在狱中关了将近两年,62岁那年的八月,唐高宗立英王为皇太子,大赦天下。他遇赦出狱,但没有官复原职。第二年夏天,把他谪贬到东南边远的临海(今属浙江台州),担任一名小小的县丞。
扬州起事 兵败逃亡
骆宾王五月初携家眷扶母棺南下,长安城内的文人学士、故友至交,纷纷为这位文坛领袖送行。
七月初骆宾王回到故乡义乌,受到亲友乡贤的热烈欢迎。
七月二十日,他为母亲举行葬礼。丧事结束以后,就去临海赴任。
大约是八月中旬,骆宾王到达临海。他原拟到任后即借故离开仕途,过遁迹山林的隐居生活。但临海的秀丽山水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,于是经常与一批文士悠游山水,饮酒赋诗,颇感乐趣。
公元683年腊月,也就是骆宾王任职临海的第三年,高宗驾崩。来年一月,皇太子李显遵遗诏即位,改元嗣圣,是为中宗,尊武则天为皇太后。但武则天权欲极旺,野心很大。高宗在世时,她已经实际执掌朝柄几十年,她不愿把朝政大权交给儿子,就借故把中宗废为庐陵王,幽禁于别所。另立小儿子李旦为皇帝,是为睿宗。“政事决于太后,居睿宗于别殿,不得有所预。”(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)为了防止天下反对,武则天一方面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和元老勋臣,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,同时大开告密之风。由是天下惶惶,笼罩着一派恐怖气氛。
骆宾王于这年春天因事进京,目睹了武则天废帝夺权、大开杀戒,以及武氏势力横行无忌的种种恶行,心中颇感愤愤。他带着一腔郁郁之气离京南下,但没有再回临海。而是去了扬州,和徐敬业等人聚合密商,准备武装讨伐,推翻武则天。
徐敬业是唐代开国元勋英国公徐世勋的长孙,原为四川眉州刺史,拥有兵权,这时贬为柳州司马。因他的祖父后曾封扬州大都督,所以他没有去柳州赴任,而是跑到扬州,密谋起事。骆宾王在四川军中,大约就和徐敬业结识,所以徐就密召骆宾王参与。经过一番密商,制订出行动计划:确定以“拥戴庐陵王,匡复唐室”为号召;首先占领扬州城,作为起事根据地;徐敬业任匡复府上将,领扬州大都督;骆宾王为艺文令,起草讨伐武则天的檄文。徐敬业等迅速占领扬州城,并把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传布各个州县,号召天下勤王。这篇檄文义正词严,气势磅礴,仿佛长虹凌空,迅雷震宇,深深地扣动读者的心弦。天下反武势力,莫不闻檄扼腕。人们奔走相告,闻风而动,“旬日间得胜兵十万”。
扬州起兵的最初形势很好,不仅很快集结军队十多万人,而且楚州率先响应,兵不血刃就拥有扬、楚两州之地。不久又攻下润州,连朝廷内部也产生动摇。宰相裴炎就要求武则天退出政治舞台,还政于皇帝。但徐敬业没有利用这有利形势,挥师西进,直逼京洛。而是想先巩固江南根据地,然后再经营中原。这就给武则天以足够的时间清除朝中的反对派,然后派几十万大军围剿夹击。徐敬业虽然奋力迎战,也取得了几次胜利,但最后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,前后历时仅三个月。
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,传说纷坛。有说被杀的,也有说逃亡的,还有说投江水而的。综合各种史料考证,逃亡一说似较可信。因为武则天后,朝廷曾令山东人郄云卿搜集骆宾王的诗文,并结集发行,作为对骆宾王匡扶唐室的褒扬。郡在文集序中有“兵事既不捷,因致逃遁”的话,想必有据。至于逃亡后的行踪,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。其中灵隐为僧,月夜为宋之问续诗一说,流传最广。实际情况大约是脱逃以后,就隐姓埋名,在吴中一带流亡。隐匿几年之后,带着一腔壮志未酬的遗恨离开了人世,终年约在70岁左右。
道德文章 万古流芳
综观骆宾王的一生,其前进道路,有着两条明显不同的发展轨迹。作为一位作家,他前进的道路较为顷畅。从七岁咏鹅,到齐鲁闲居写下的大量隐逸诗,再到从军路上写的边塞诗,回长安后创作的以《帝京篇》为代表的长篇歌行,一直到扬州起兵写下的《讨武氏檄文》,成就和声誉直线上升,一浪高似一浪。在唐初人才济济的文坛上,技压群芳,稳居盟主的地位,成为“初唐四杰”之一,可以说是一帆风顺。但作为一个官吏,政治上却处处遭受挫折,先是求仕不果,继而罢官长安。在兖州过了十多年穷困生活之后,再度入朝,不久又被免职。接着从军边塞,羁留蜀中,待再回京师,做的仍是和十年前一样的九品小官。后来突然得以提升,成为御史台侍御史,但不到半年,就被诬下狱。最后愤而走向武装反抗,迅即被狂飙所淹没,以致身何处,都成了历史悬案。这条道路发展得很不顺利,不仅荆棘丛生,坎坷泥泞,而且四周潜伏着毒蛇猛兽,稍不留意,就有被吞噬的危险。
但这两条道路,又是粘合在一起互相影响、交错前进的。其相互影响的关系,又往往成反比形式表现出来。即政治上下沉的时候,文学上就呈上升态势。如早年宦途不遂,隐居齐鲁,就创作出大量描写闲情逸致、诗酒游冶为主题的隐逸诗,掀起了一生创作的第一个浪峰,博得了很高的声誉。第二次仕途波折,从军边塞,功业无成,心情寥落,但这期间写的军旅诗,开有唐一代边塞诗的先河。返回长安之后,政治上不被重用,十年不调,仍旧沉沦下僚,但却写出了《帝京篇》、《畴昔篇》等著名歌行,不仅名动京城,而且把这种艺术形式推向新的高峰。入狱以后,更以满腔悲愤,创作了《在狱咏蝉》、《萤火赋》等名篇,既为自己抒志辩诬,也为文坛增光添彩。扬州兵起,他以垂暮之年,杖策而从,虽兵败后逃亡荒野,最后客他乡,不为人知。但他写下的那篇《讨武氏檄文》,却众口传诵,万古流唱。与王勃的《滕王阁序》一道,成为中国骈文史上的双璧。
这一沉一显的发展轨迹,表面看来,好像相互背向,实际却反映了骆宾王人品、文品和志行的高度统一。他以清正耿直之性气,怀经国安邦之抱负,力图政治上有所进取,但不为时用,并处处受到佞小的打击和排挤。有志难伸,于是郁积心头的不平之气,就通过诗文创作进发出来。郁积越深,喷发力越强,而喷发出来的又全是思想珠玑,自然为大众所喜爱。这就是每当骆宾王政治地位下沉,而文学声誉却愈显的原因。
但人们对骆宾王的评价,往往把两者割裂开来。在骆宾王生活的当时,主流社会一些政治上和他对立的人,鉴于他文学上的成就有目共睹,无法否定,就采取文才肯定,人品否定的办法予以诋毁。说他“文才有余而器识不足”,属“浮躁浅露”之辈。《旧唐书》本传,就说他“落魄无行,好与博徒游”。宋代的司马光,在《资治通鉴》中,也把骆宾王参加扬州起兵,称为“从逆”,属“贼党”。骆宾王在“四杰”中的排名,起先称“骆卢王杨”和“卢骆杨王四才子”,大约也因为他参加扬州起兵的关系,最终成为“王杨卢骆”,殿居末座。
宋元以后,理学兴盛,武则天作为唐太宗的才人,居然做了唐高宗的皇后,而且使用各种手段,攫取权柄,最后终于改李唐为武周,自己做了皇帝。这种从“**”而至“窃国篡位”的秽迹恶行,自然激起以理学为统治思想的主流社会的愤慨。武则天成了罪恶的化身,作为其对立面的骆宾王,人品受到竭力赞扬。把他看作忠臣义士,地位急剧上升。
明代著名诗评家胡应麟,学者吴之器,以及《骆临海集笺注》的作者、清人陈熙晋等,为骆宾王写传记时,虽赞扬骆宾王的文才,但更崇拜他的人品气节。胡应麟两次上书州、郡督学,将骆宾王的塑像迎入州、郡的乡贤伺奉祀。明末义乌知县熊人霖,则为骆宾王建立“唐杰流风坊”,并题诗其上。义乌本地则为骆宾王重修规模宏伟的枫塘古墓。墓成之后,各地的文人、官员纷纷写志赋诗,记事颂德,盛极一时。连明末在南京即位的福王朱由崧,也出面封骆宾王为“文忠公”,并“御赐像赞”。其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张国维,更为骆宾王写了“碑文”、诗和楹联,对宾王的忠心义节大加褒扬。
明正德九年(1514),传说南通城东黄泥口一曹姓农民挖地时发现骆宾王墓。(事载朱国帧《涌幢小品》)消息传开,远近轰动。有个名叫邵干的人,写了一组《骆宾王遗墓诗》,征求和者。人们纷纷响应,现仅收录在《骆临海集笺注》附录中,就有197首之多。充分反映了人们对骆宾王的钦敬,以及对他命运的同情和关注。此后人们纷纷涌向南通,在传说发现骆宾王墓的地方,拜遏凭吊,赋诗抒怀。不久,墓址被水淹没。清乾隆十三年(1748),任职南通的福建人刘明芳,着人下水搜索,结果找到几根“枯骨查牙”,就当作骆宾王的骸骨,迎至狼山东南麓,和随文天祥抗元殉职的金将军葬在一起,取其“忠臣义士同处一堂”之意。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南通骆宾王墓。
1949年以后,在左倾思想影响下,有人为了给武则天翻案,作为其对立面的骆宾王,一度受到贬低。“”结束,他的形象才又焕发出光芒。而今,《咏鹅》诗编入小学生读本,得到亿万儿童的朗声高唱。文集一再整理出版,研究他的论文、著作,不断涌现,骆宾王重又成为万千人关注的对象。
作为骆宾王的故乡,65万义乌人民以曾经养育出骆宾王这样杰出的人物而自豪。为骆宾王修复了枫塘古墓,建设了骆宾王纪念公园。国内外知名的义乌小商品市场,也以骆宾王的名字命名,称宾王市场。此外,还有宾王路、宾王大桥等等。人们怀念他,纪念他,目的是弘扬他的高风亮节,学习他的道德文章。他的形象作为义乌人文荟萃的象征,将永远给后人以精神的滋养,促进长久的文明建设。
主要
参考资料:
《骆临海集笺注》,[清]陈熙晋笺注
《旧唐书》,[后晋]刘均等撰
《新唐书》,[宋]欧阳修、宋祁撰
《资治通鉴》,[宋]司马光撰
《通鉴纪事本末》,[宋]表枢撰
《涌幢小品》,[明]朱国桢撰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